星期日, 11月 29, 2009

核電廠, 穿梭機, 高速鐵路有甚麼共同特點?

核電廠, 穿梭機, 高速鐵路有甚麼共同特點?

歷史告訴我們,大型, 高成本的科技基建, 如核電廠, 穿梭機, 往往容易成為大白象。學者David Collingridge 認為這些缺乏彈性的科技(inflexible technology)都有幾樣特點: 高成本, 大建設, 工時長, 由一個中央集權的管理層規劃。這些工程因為肩負管理層的期望, 便要硬性強制按著工程目標辨事, 即使遇到嚴重的危機, 都不能靈活地解決, 甚至視而不見, 而這些大工程一旦出錯, 只能將錯就錯, 全然沒有回頭的餘地。能夠有預期效果還好, 但是這些大型工程往往是難以預測和控制的壞影響。我們的高速鐵路也是同一樣。

興建大型科技基建,很多的問題通常不會是一早預計得到的。在新聞上, 可以聽到很多經濟學專家預測高鐵會有多少萬乘客, 多少萬的利益收入。 但是這些帶測會有多準確? 政府錯估機鐵人流的原因是沒估計青馬交通費會由60元降為30元, 一個價格的失算就已經錯估了一半人流。

有人將 高鐵比喻為機楊, 所以不介意用多一點錢。 但高鐵和機場不同之處, 因為高鐵並沒有機場可以作長途運輸的不可除代地位。正因為我們有其他如直通車, 飛機, 可以代替高鐵的交通工具, 只要這些交通工具的票價足以低償高鐵的昻貴的差價和時間, 高鐵就變得完全沒有價值。我們可以預測未來其他交通工具的價格嗎? 當然不是說不能, 只是就算有, 都一定會有非常大的誤差。而且有學者研究, 即使連接兩大世界城市英國倫敦和法國巴黎的英法高速鐵路, 啟航多年對英國整體經濟, 只有負擔而完全沒有增值的效益。綜合這些論據, 我們廣大市民會願意用650億的公帑去作這項賭注嗎?

這些科技的另一特徵是, 真正受影響的人往往被排除於決策會議之外。這麼大的政府工程, 並不是一個純粹由商界利益發出的決定。 但看一看近期討論高鐵願景的城市論壇, 就不免會想, 我們的政府究竟代表市民, 還是商家? 懂得一點點決策心理學的話, 都知道, 如果所有有管理層的思維都在同一個範疇, 所作的決定不單不全面, 還會過於遍激。這正是香港政府興建高鐵管理層的問題, 將所有經濟學家濟濟一堂, 自自然然將目標越推越高, 他預計搭客十萬, 他預計二十萬。結果. 大家越吹越大, 而忽略眼前的問題, 到最後變得不得償失。

Collingridge提倡, 要保持科技的「彈性」, 就是要將基建規模縮細, 成本降低, 管理層應該吸納各方不同的意見, 一步一步慢慢地去解決不同問題。 香港政府繼續只著重大型科技基建, 而妄故社會的其他需求的話, 高鐵絕對會成為另一隻大白象。

星期五, 11月 27, 2009

Postgrad meeting後感想

先收集資料, 才去找theory。

原來, 一直以來的方針錯了, 怪不得這樣辛苦。

星期日, 11月 22, 2009

一點隨想

今次來到愛丁堡不是初次留學, 心情比以前沉穩, 再沒有想「為什麼要來留學的問題」, 路是自己揀, 遇到的困難也很理所當然。

其實來讀書, 真的要放開懷抱吧, 不過還是每天開facebook, twitter, google reader內的都是香港的新聞, 香港的blog, haha。人老了, 再也接受不到新事物吧。

想起村上春樹的故事, 很多人想有一個新的開始, 一個新的改變, 但是改變通常不會立刻到來, 要有耐性, 要比心機, 一步一步走, 真的, 去到哪裡,每個人所遇到的 問題都會差不多, 因為無論改變都少, 都會有一個「依然固我」, 再想進步, 不是要放棄, 就要接受這個固我。

的確, 離開香港, 另我更明白香港。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 我要更努力去update blog。

星期一, 11月 16, 2009

人生兩大悲哀

從facebook轉銷一下.....


從twitter RT去 FACEBOOK :P
>人生兩大悲哀

RT @cowcfj: 人生兩大悲哀:一,把自己看得太重,二,把別人看得太重 From twitter's friend http://twitter.com/cowcfj/status/5741284180

>應該這樣說, 有自覺地把自己看得太重和把別人看得太重其實問題不是很
大。一個自私自戀狂和將要為國捐軀的烈士也同樣可以活得很開心的。最悲哀的人生應該是錯認自己為別人, 別人為自己, 主外不分, 到後來結果與自身願望不符, 就出問題了。

一. 以為把自己看得太重, 但其實是把別人看得太重。
這些人以為一直以來都是為「自己」以努力, 卻不知自己所做的其實都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 社會的潮流, 而不是做自己真正所做的事。
... Read more
所以他們會奇怪為什麼一直「為自己」都滿足不了私慾,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

這應該是中年危機的心態吧。

二, 以為把別人看得太重, 但其實是把自己看得太重
這些人是非常熱心, 所有東西都是以「他人」為先, 為「他人」設想, 但常常奇怪為什麼大家都對他不認同。

因為他們不知道, 他們想的不是真正別人所需, 只是自己腦中「認為別人所需要的東西」, 到頭來到是為滿足自己腦中所想。所以別人不認同就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這通常都是職場新手常見的。 (我自己都試過)

所以結論嘛... 不是說一定為自己, 或一定為別人, 更不是說甚麼要保持中庸之道, 要的是能夠分辨清楚甚麼是為自己, 甚麼是為別人所做, 那樣對事情結果都可以預測準一點點, 煩惱應該會少一點。